「醫生說可以觀察就好」——發現動物身體長小團塊該怎麼辦?

皮膚可見或可觸摸到的腫塊,是飼主第一線就能發現的問題,也是腫瘤科醫師幾乎每天會遇到的病患。臨床上,我們常遇到一些飼主表達困惑:之前的醫師「看過」、「摸過」小腫塊後,就說這可能是良性的,建議「觀察」,不用積極處理,這樣做正確嗎?

針對這樣的個案,筆者分享一個近期發生的案例——七歲大,已絕育的母柯基犬來到診間,狗狗兩個乳頭之間,長出了一個約1cm以內的小團塊,之前處理的醫師有做過細針採樣(後續我們會介紹這個檢查的方法與臨床意義),醫師評估,這是良性增生,不用特別處理。由於飼主相當擔心,因此自行又來到原野,希望獲取進一步資訊。

團塊摸起來質感偏硬,不過與周邊組織沒有沾黏狀況,要切除並不困難。經評估病患身體狀況後,我和飼主討論,決定將團塊與前後兩個乳頭及乳腺組織切除,並送病理切片檢驗——手術前,我們也做了全身理學檢查、血液檢查、胸腔X光、心臟超音波等全面的檢查。手術順利進行,兩週後,病理切片的結果出乎意料,是惡性的乳腺腫瘤,不過,幸運的是,切除邊界乾淨完整,且腫瘤目前沒有從血管或淋巴管轉移的跡象。

這隻幸運的狗狗,後續也在腫瘤科醫師安排下進行胸腹腔電腦斷層掃描——確認沒有任何檢查下可見的轉移,真是可喜可賀,皆大歡喜。

這個案例值得我們深思的是:觀察,有時會錯失治癒某些疾病的時機——以乳腺瘤來說,尺寸是治療的關鍵,小於兩公分的乳腺腫瘤,平均餘命會超過2-3年,兩至三公分的乳腺腫瘤則縮短到1-1.5年,大於三公分的團塊,則大幅減少到6個月。在這個案例尤為險峻的是,假設飼主沒有積極選擇切除,這個惡性腫瘤月長越大到超過三公分,觀察到那時候再處理,真的是讓人扼腕!

在原野的腫瘤門診,處理身體任何團塊的程序大致如下:

1. 紀錄團塊的位置、大小、顏色、質地、局部侵犯性
2. 詢問團塊發現的時間與變化(有沒有長大?近期長得特別快嗎?)
3. 完整的理學檢查,可以評估周邊淋巴結是不是有腫脹情況,或許需要針對淋巴結進行檢查

初步評估後,我們會建議對轉塊進行細針採樣,這是一種不需要鎮靜或僅需要低度鎮靜就能進行的檢查,用一根針戳刺團塊,取出少量的細胞進行抹片、染色,在醫院內就可以初步評估團塊的類型與良惡性——請注意,細針採樣有其限制,首先,他有可能沒有踩到重要的細胞,其次,某些腫瘤的特性是非常紮實,無法透過戳刺或抽吸獲取細胞。

因此,針對細針採樣的結果,我們比較能用於「排除」某些特定的腫瘤類型。這個檢查的價值在於手術計畫,也就是如果需要切除腫瘤,我們要以什麼規模切除?是沿著腫塊切下來,還是留完整的1公分邊界,甚至把周圍的組織(以乳腺為例,可能會是整排乳腺)全部都取下?

除了細針採樣,之外,如果評估需要更明確的資訊,我們還可以進行粗針採樣,或小體積的生檢採樣——和細針採樣的區別在,這兩項檢查都能獲取更多的組織,進行病理切片,同時,也需要病患更近一步的鎮靜,或是規模很小的手術,目的不是切除團塊本身,而是切除一小部分。

另一方面,如果計畫進行切除手術前,當然也需要完整的身體評估,與轉移評估,醫師可能視情況安排血檢、超音波與胸腹腔X光,這些檢查的結果,都可能影響預後的評估以及手術、治療的建議——以上面這個病例為例,假設病患是18歲的狗狗,又患有其他慢性疾病;又或者淋巴、腹腔、胸腔有見到可疑的轉移團塊,其手術的計畫,甚至手術的選項建議

談到這裡,相信大家都已經有清楚的理解了!

面對團塊,請認真的檢查它!獲得檢查結果後,聽取醫師的建議,無論你選擇觀察,或者切除,都需要清楚了解切與不切,可能面對的風險分別是哪些,而後續可能的發展又有哪些。你的理解與決定,都會影響動物後續的健康狀況,真的是太重要了!以筆者的觀點來看,只有幾個簡單的方針給大家參考:預防甚於治療、切大團塊不如切小團塊、晚切不如早切,如病患身體狀況允許,團塊又難以區別良惡,能積極處理還是比較適宜的啊,畢竟千金難買早知道啊!

術後康復、恢復活力的可愛狗狗

每週原野都有提供犬貓癌症門診的服務!該門診由經驗豐富的熊紀梅獸醫師主治、陳凌醫師協同看診,將以犬貓癌症預防、諮詢、診斷、治療為主要服務。
 
有需要的家長歡迎聯繫我們,一起守護毛寶貝的健康。
 
最新文章